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企展示 > 会员风采 > >文章内容

吴荣治:满怀故土情怀 “整染”火红事业

时间:2009-10-27 14:22来源: 作者: 查看:

人物简介

吴荣治  广东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祖籍广东开平市,香港知名实业家、香港润成纺织集团主席、“在园”创建者。现任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国际华商会副会长、江门市侨商总会会长、江门市及开平市政协常委、香港珠三角工业协会江门地区主席、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名誉会长、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香港开平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选举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吴荣治先生曾荣获江门市、开平市首批荣誉市民,振兴开平特别贡献奖,文化建设杰出贡献奖等殊荣。

他,在海外奋战几十年,驰骋商海,成功创业,“整染”出火红的事业;他,读书不多,靠勤奋自学,写得一手好字,也能吟诗作对,并依其独有的故土情怀,文化情结建立起了闻名中外的“在园”。他,就是香港知名实业家、香港润成纺织集团主席吴荣治先生。

做实业,“整染”出火红的事业

吴荣治先生是最早回国投资的侨商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祖籍开平楼岗的吴荣治年仅17岁就去了香港谋生,他广博的知识是到香港后补读夜校和通过社会实践逐渐积累的。在香港,他先进了一家小制衣厂做学徒。在这三年中,吴荣治学会了车衣裁衣技术。有一次,他看见师傅桌上放着一本英文书便抄下书名,托侨居在英国的舅父买了回来。那是一本关于裁剪技术的书,吴荣治翻字典,查单词,硬是啃熟了书本里的技术和方法。至今已过去几十年,但吴荣治说,“这本书影响着我的一生。”24岁那年,吴荣治应聘当上了制衣厂厂长。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打工当厂长的人生路子,他要创立自己的企业。 1962年,吴荣治与胞弟吴荣熹一起办起了自己的小工厂,到大厂里拿点外发的加工单回来做。这便是他最早的生意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到香港等地。这种转产,为香港工业提供了发展机会,香港制衣行业也是从那时开始发展起来。吴荣治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预见到制衣业的发展对整染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整染比制衣的利润更可观。1978年,他接手了一家整染厂,在他的经营下,整染厂迅速扩大,成为当时香港同行的龙头企业之一。自此,他的企业从制衣业逐步向整染业转移。

虽然吴荣治在香港整染业做得颇有成就,但他渴望回到家乡,能为家乡做点实事。随着内地“三来一补”企业骤增,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内迁。1982年,吴荣治与胞弟吴荣熹回到了家乡开平。他看到家乡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坚定了其不仅要回来投资,而且要把自己的事业在家乡扎根开花。他先后投资了时新服装厂、开平针织厂、开平棉纺厂等企业,开展“三来一补”加工及代理出口业务。1990年又投资成立了香港润成(开平)整染厂,当时这是开平市第一家纯港资独资企业。这之后,该整染厂不断发展壮大,从2000年开始,已连续几年被评为广东省百家明星侨资企业。经过不断地增加投资滚动发展,整染厂从建厂初期投资246万美元到现在投资总额已达2300万美元。2007年7月吴荣治又投资650万美元兴办了开平润发大成纺织染整有限公司,这已成为润成集团重要的产业基地。

吴荣治先生告诉记者,香港润成(开平)整染厂拥有由织布到染色、后整理“一条龙”的高级针织面料生产线,年生产织、染整布料达22000吨。企业按照“先做精、再做强、然后做大”的市场定位,走独特的管理之路,从管理上求效益和发展。吴荣治说,为了确保质量,公司不惜成本先后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类环保节能型的生产机械设备及检测仪器,使企业始终保持自己的装备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坚持“货真价实、诚信无欺”的理念,做到品质领先,服务优先。

吴荣治说,企业要良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三种和谐关系: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企业与客户的和谐发展关系;企业自身管理的和谐发展关系。“而商人的道德修养贯穿其中,诚信是其核心的体现,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一切将给企业带来丰硕成果。”润成整染厂一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得到稳步发展,成为开平市产值超亿元及创汇超过千万美元的先进侨资企业,凭借的就是它的品质及良好的口碑与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建立的稳定的伙伴关系,包括阿迪达斯、耐克、ESPRIT等国际知名的品牌及国内“猫人”、“以纯”等知名品牌的成衣商在内的企业,都指定其为高档针织面料供应商。良好的质量及信誉,令企业先后获得了全国外商投资先进企业,全国外商投资明星企业,广东省第二届三资企业“金匙奖”先进奖,广东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江门市、开平市保护潭江水资源先进单位,江门市、开平市外商投资十佳企业……等殊荣,并成为广东省“产品出口型企业”和海关实施分类管理A类企业。

建“在园”,抒发浓郁的中华情怀

说到吴荣治先生不能不提到“在园”。吴荣治在商界驰骋多年,可谓事业有成,但心中多年的文化情结始终令他难以释怀。吴荣治说:“在企业和‘在园’

两者之间,我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后者。我自认‘经营’‘在园’比经营企业出色,如果我把‘经营’‘在园’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经营企业上,企业可能发展得比现在更好,但我一点也没有后悔过。”一句肺腑之言,道出了他由来已久的文化情结,而吴荣治创建的“在园”正充分宣染出这种浓郁的中华文化的情结。

1996年,吴荣治买下了梁金山麓名叫“李坑” 的狭长山谷。他要把那里打造成充满诗情画意、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非同寻常的人生胜境。“在园”的兴建,凝聚了吴荣治的无数心血,他亲自参与设计,经过8年的营造,“在园”已成为“当代第宅园林中的精品”,成为内外文化交流、教育熏陶的宝地,也成为全国侨界、海外华侨及华裔青少年爱国爱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联谊活动场所。

谈到建园的目的,吴荣治告诉记者,一是圆一个华侨思乡思国的梦;二是以文化、人文教育侨乡子弟,圆我少年失学之梦;三是以中国传统“和为贵”、“与人为善”的精神,透过园林意韵向国际友人、海外同胞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回归东方文明和传统。“在园”之“在”就是七分是实实在在,三分是自自在在。可见,他已到了一种真实而自信的人生境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吴荣治先生没有把“在园”禁锢在自己的视线之内,而是向他的新知旧友敞开了热情的胸怀。于是,“在园”留下了不少名人雅士的足迹。省内外的一大批知名文人墨客先后来到这里,在此雅集,或挥毫,或写生,或吟咏,为“在园”留下了诸多丹青、墨宝,更为“在园”增添风采。“在园”还接待过不少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让他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故园温馨,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

 

办沙龙做善事,做广博的文化使者

吴荣治心中始终蕴涵着挥之不去的中华文化情结,他设立了“在园”文化基金会,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弘扬中华文化。每年还举办各类文化沙龙,如“在园杯”中学生文学奖、“在园杯”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知识比赛,聘请国内外学者教授在‘在园’内“曲水论坛”为青年学生、教师进行讲学,他希望‘在园’能发挥教育基地、华侨文化窗口和园林研究基地的三大功能。

2006年3月,吴荣治主办了属国内首次由个人捐资的“‘在园’侨乡文化论坛”,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侨联等有关领导前来参加,对推动侨乡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并推动了开平的申遗工作。熟悉他的朋友都说他不像一个“企业家”,也不像一个“商人”,更像一个学识广博的“文化人”,曾被开平市委、市政府授予 “开平市文化建设杰出贡献奖”。人们均赞誉他是一个诚信的儒商和文化使者。

吴荣治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宅心仁厚的长者,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难以割舍,除了率先回乡投资办实业外还踊跃捐赠资金,不遗余力参与公益事业。曾为修复开平古迹“开元塔”捐资100万元,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捐资100万元,为支持家乡10多间中、小学办学、为资助特困群众和学生以及赈灾救灾捐赠。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吴荣治先生已为家乡捐资逾1000万元。(陈婉群)

(责任编辑:hzocc)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